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聳動

拼音: sǒng dòng
注音:ㄙㄨㄥˇ ㄉㄨㄥˋ
詞性: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聳動sǒngdòng

(1)[shrug (one’s shoulders)][肩膀、肌肉等]向上動

他肩膀微微聳動一下,臉上顯出吃驚的神情

(2)[create a sensation]∶驚動,故意夸大事實(shí),使人吃驚

聳動視聽

【好工具】
引證解釋

⒈ 恐懼震動;使人震驚。聳,通“悚”。

《南史·江夷傳》:“每從游幸,與羣僚相隨,見傳詔馳來,知當(dāng)呼己,聳動愧恧,形於容貌。”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巴陵本末》:“﹝潘甫﹞且稱見率精兵二十萬水陸并進(jìn),時皆聳動?!?br/>宋王禹偁《送薛昭序》:“試於鳳閣,文不加點(diǎn),數(shù)刻而成。燦乎千言,聳動臺閣。”
明宋濂《<使南稿>序》:“有若元凱之為使,義正辭嚴(yán),足以聳動羣聽?!?br/>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九十回:“晁梁醒來,方知道士果是神仙,原來是母親的顯應(yīng),聳動得人越發(fā)尊奉那個祠堂。”
孫中山《致海外國民黨同志書》:“試觀各國之大政黨,無不一言既出,聳動全球。”

⒉ 感動。

《舊唐書·裴度傳》:“及度奏河北事,慷慨激切,揚(yáng)于殿廷,在位者無不聳動。雖武夫貴介,亦有咨嗟出涕者?!?br/>《朱子語類》卷一一九:“因誦《子張問達(dá)》一章,語言瑯然,氣節(jié)慷慨,聞?wù)呗杽印!?/span>

⒊ 使人感動或激勵。

唐司空圖《澤州靈泉院記》:“嚴(yán)飾祠宇乃助教之方……非欲自奉也。蓋不崇不侈,無以聳動羣品,俾堅(jiān)湊善之心耳。”
宋蘇軾《御試制科策》:“人君之言與士庶不同,言脫於口而四方傳之,捷於風(fēng)雨。故太祖、太宗之世,天下皆諷誦其言語,以為聳動之具?!?br/>明何良俊《四友齋叢說·經(jīng)四》:“惟陽明先生從游者最眾,然陽明之學(xué)自足聳動人?!?br/>梁啟超《新民說》九:“皆‘不自由毋寧死’之一語,聳動之,鼓舞之?!?/span>

⒋ 慫恿。

清黃六鴻《?;萑珪どw·簡詞訟》:“更有奸吏,以暮夜之金,聳動本官為怨家報(bào)仇雪憤?!?br/>清陳天華《警世鐘》:“男子一舉一動,大半都受女子的牽制。女子若是想救國,只要日夜聳動男子去做,男子沒有不從命的?!?/span>

⒌ 猶抖動。

巴金《春》二:“﹝她﹞低頭哭起來,兩個肩頭在飄散的長發(fā)下面微微地聳動?!?br/>郭澄清《大刀記》第十九章:“他將帶回來的爆炸管兒遞給梁永生,而后聳動著雙眉匯報(bào)?!?/span>

國語詞典

抖動、震搖。

如:「他激動的兩肩不住的聳動。」
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聳動

  • 聳動,指向上動,驚動、故意夸大事實(shí)、使人吃驚、聳動視聽。見《南史·江夷傳》:“每從游幸,與羣僚相隨,見傳詔馳來,知當(dāng)呼己,聳動愧恧,形於容貌?!?/li>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