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蟋蟀

拼音: xī shuài
注音:ㄒ一 ㄕㄨㄞˋ
詞性: 名詞
結構: 其他
近義詞: 蛐蛐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蟋蟀xīshuài

[cricket] 蟋蟀科的跳躍昆蟲的通稱,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發(fā)出唧唧聲而著稱。觸角較身軀為長

引證解釋

⒈ 亦作“螅蟀”。

⒉ 昆蟲名。黑褐色,觸角很長,后腿粗大,善于跳躍。雄的善鳴,好斗。也叫促織。
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十月蟋蟀入我牀下。”
《逸周書·時訓》:“螅蟀居辟?!?br/>朱右曾校釋:“螅蟀生土中,有翼而未能飛,但居壁上。辟、壁同?!?br/>葉圣陶《隔膜·母》:“風也不起,蟋蟀也不叫,花間小蟲跳躍的微聲也沒有?!?/span>

⒊ 《詩·唐風》篇名。小序謂刺晉僖公 “儉不中禮”。 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印段賦《蟋蟀》。

趙孟曰:‘善哉,保家之主也!吾有望矣。’”
《文選·張衡<西京賦>》:“獨儉嗇以齷齪,忘《蟋蟀》之謂何?!?br/>薛綜注:“《蟋蟀》,《唐》詩刺儉也,言獨為節(jié)愛,不念《唐》詩所刺邪!”
唐韓愈《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吳郎中》詩:“地失嘉禾處,《風》存《蟋蟀》辭?!?/span>

⒋ 象聲詞。

清采蘅子《蟲鳴漫錄》卷一:“同伴中但聞樓板蟋蟀聲,如相擁而行者?!?/span>

國語詞典

動物名。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,屬節(jié)肢動物。體型圓長,為黑褐色,觸角細而長,后肢長大,善于跳躍。雄蟲翅上有發(fā)聲器,以兩翅摩擦而發(fā)聲。性好斗。蟋蟀本性怕光,棲身于土中或石礫下,以植物為食,是農作物的害蟲。

網絡解釋

蟋蟀 (昆蟲綱動物)

  • 蟋蟀(xī shuài)(Gryllulus;Gryllus)無脊椎動物,昆蟲綱,直翅目,蟋蟀總科。亦稱促織,俗名蛐蛐、夜鳴蟲(因為它在夜晚鳴叫)、將軍蟲、秋蟲、斗雞、促織、趨織、地喇叭、灶雞子、孫旺,土蜇,“和尚”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。據(jù)研究,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,至少已有1.4億年的歷史,還是在古代和現(xiàn)代玩斗的對象。
  • 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(包括 17 個化石屬),約 4649 種(亞種)(包括 50 個化石種)。該科昆蟲體長大于 3mm,缺少鱗片;觸角絲狀,長于身體;跗節(jié) 3 節(jié),前足為步行足,脛節(jié)常具鼓膜聽器,后足為跳躍足;多數(shù)種類雄蟲前翅具發(fā)聲結構;雌性產卵瓣發(fā)達,呈刀狀、矛狀或長板狀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