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折帛

拼音: shé bó
注音:ㄕㄜˊ ㄅㄛˊ
詞性: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近義詞: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南宋初將上供、和買、夏稅綢絹改為折價(jià)輸錢,稱為折帛。

引證解釋

⒈ 南宋初將上供、和買、夏稅綢絹改為折價(jià)輸錢,稱為折帛。參閱《宋史·食貨志上三》。

宋葉適《上孝宗皇帝札子》:“自漕司造船、督府犒軍而酒價(jià)十倍,和買、折帛行而民有二賦。”
宋洪邁《容齋續(xù)筆·宋齊丘》:“所謂和買、折帛,尤為名不正而斂最重。”

國語詞典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折帛

  • 南宋初﹐在和買演變?yōu)槎~稅的同時(shí)﹐又將夏稅與和買絹帛之類折納錢幣。廣西路在北宋時(shí)已將夏稅麻布改納折布錢﹐南宋時(shí)又加重稅額。川峽四路有兩川(成都府路﹑潼川府路)畸零絹估錢﹑四川激賞絹(后利州路與夔州路減免﹐則稱兩川激賞絹)﹑兩川綿估錢﹑西川(成都府路)布估錢﹐則將絹﹑綿﹑麻布等折鐵錢與紙幣錢引輸納。在江南﹑兩浙等路﹐則有東南折帛錢。最初在建炎三年(1129)﹐規(guī)定兩浙路全部上供紬絹﹐每匹折錢二貫。后又按夏稅﹑和買紬絹一半折錢的比例﹐推廣于各路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