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遺賸”。
⒉ 猶遺漏;遺忘。
引元楊顯之《酷寒亭》第一折:“自家趙用,跟著哥哥攢造文書(shū)上京師去,行到半途,遺剩了一紙文書(shū),只得重回家中,取那文書(shū)走一遭去也呵?!?br/>豐子愷《緣緣堂隨筆·隨感六》:“得了解答,拔腳便走,常常把一只拖鞋遺剩在我面的地上而去?!?/span>
⒊ 遺留剩馀。見(jiàn)“遺?!?。
引清黃景仁《百字令·登益陽(yáng)城樓》詞:“耕民可見(jiàn),苔花敗鏃遺賸?!?br/>清鄭燮《孤兒行》:“孤兒拾嚙,并遺賸羹湯。”
黃侃《<新方言>后序》:“雖日不暇給,慮有遺賸,剏始之業(yè),規(guī)摹已閎,所謂知化窮冥,無(wú)得而稱(chēng)者也?!?br/>蕭軍《第三代》第一部三:“祖母,像正行走在一條無(wú)止盡的幽涼的石洞的小路上,手指在到處摸撫著這洞壁,到處檢察著那遺剩下來(lái)的自己生活的斑紋?!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