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詞典 > 詞語
漢語詞語拼音 漢語解釋

旗袍

拼音: qí páo
注音:ㄑ一ˊ ㄆㄠˊ
詞性: 名詞
結(jié)構(gòu): 其他
近義詞:
反義詞:
詞語解釋

旗袍qípáo

[chi-pao] 中國婦女穿的傳統(tǒng)長衫

(好工具)
引證解釋

⒈ 近、現(xiàn)代中國婦女穿的一種長袍。其式樣從滿族婦女的袍子改制而成,故稱。

魯迅《朝花夕拾·五猖會》:“賽會雖然不像現(xiàn)在上海的旗袍、 北京的談國事,為當局所禁止,然而婦孺?zhèn)兪遣辉S看的。”
夏衍《法西斯細菌》第三幕:“靜子三十一歲,穿著質(zhì)素的旗袍,已經(jīng)完全是一個中年的中國主婦了?!?/span>

國語詞典

原指滿族婦女所穿的袍服?,F(xiàn)通稱女子所穿,仿照清代旗人袍服式樣改制而成的服裝為「旗袍」。

網(wǎng)絡(luò)解釋

旗袍 (形成于民國時代的女性服裝)

  • 旗袍,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(tǒng)服裝,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。雖然其定義和產(chǎn)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,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(xiàn)象和形式之一。
  • 旗袍形成于上個世紀20年代,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,民國20年代之后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,由中華民國政府于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。
  • 50年代后,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,尤其文革中被視為“封建糟粕”、“資產(chǎn)階級情調(diào)”遭受批判。
  • 80年代之后隨著傳統(tǒng)文化在內(nèi)地被重新重視,以及影視文化、時裝表演、選美等帶來的影響,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(qū)復興,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。
  • 1984年,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。
  •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,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、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、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。
  • 2011年5月23日,旗袍手工制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之一。
  • 2014年11月,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,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(lǐng)導人夫人的服裝。
  • 收藏 菜單 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