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銜枚xiánméi
[(in ancient times) have the soldiers keep sth.like a stick in their mouth to prevent them from making noise in a secret move] 古代軍隊秘密行動時,讓兵士口中橫銜著枚(像筷子的東西),防止說話,以免敵人發(fā)覺
章邯夜銜枚擊項梁定陶?!?span id="buknbp7" class="bold">《漢書·高帝紀(jì)》
銜枚疾走
⒈ 橫銜枚于口中,以防喧嘩或叫喊。枚,形如筷子,兩端有帶,可系于頸上。
引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羣司馬振鐸,車徒皆作,遂鼓行,徒銜枚而進(jìn)?!?br/>《北齊書·平泰王歸彥傳》:“乃載( 高歸彥 )以露車,銜枚面縛……棄世。”
《南史·沉約傳》:“林子銜枚夜襲,即屠其城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一一八回:“馬摘鸞鈴,軍士銜枚,前到宋軍寨柵。”
⒉ 謂閉口不言。
引《楚辭·九辯》:“愿銜枚而無言兮,嘗被君之渥洽。”
南朝梁沉約《<宋書>自序》:“夫穿掘之侶,必銜枚以晦其跡?!?/span>
⒊ 泛指寂靜無聲。
引《文選·枚乘<七發(fā)>》:“迴翔青篾,銜枚檀桓。”
李善注:“銜枚,水無聲也。”
金元好問《續(xù)夷堅志·群熊》:“癸卯初,有熊數(shù)十萬,從內(nèi)鄉(xiāng)硤石,入西南山,銜枚并進(jìn)?!?/span>
⒋ 指人行跡隱沒。
引明謝肇淛《五雜俎·事部四》:“文山效之,作《黑賦》曰:‘ 孫臏銜枚之際,半夜失蹤; 達(dá)摩面壁以來,九年閉目?!?br/>銜枚。枚狀如箸,兩端有帶,可系于頸上,古代行軍時,常令士兵橫銜口中,以防喧嘩。 明沉采《千金記·破趙》:“疾走啣枚,刀鎗要整齊?!?br/>明梁辰魚《浣紗記·誓師》:“待昏黑時,臣將左軍,啣枚泝江而上五里以待?!?br/>清陳夢雷《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》:“啣枚趨鳥道,卷甲護(hù)巖城。”
古代行軍襲敵時,令軍士把箸橫銜在口中,以防喧嘩,稱為「銜枚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