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猶詭激。奇異偏激,違逆常情。
引《后漢書·第五倫傳論》:“君子侈不僭上,儉不偪下,豈尊臨千里而與牧圉等庸乎?詎非矯激,則未可以中和言也?!?br/>宋蘇軾《應制舉上兩制書》:“東漢之衰也,時人莫不矯激而奮厲,故賢不肖不相容,以至於亂?!?br/>金王若虛《揖翠軒賦》:“或取深山窮谷以為家,指泉石風月以為友,是豈迂僻矯激不近于人情?”
清趙翼《讀史》詩之八:“衰世尚名義,作事多矯激?!?/span>
⒉ 指詩文風格特異而激切。
引唐李肇《唐國史補》卷下:“元和以后,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,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。”
宋梅堯臣《依韻奉和永叔感興》:“每聞諫諍辭,苦意多矯激。”
李大釗《青春》:“拜輪此言,固甚矯激,且寓風刺之旨。”
⒊ 激勵。
引唐韋皋《鸚鵡舍利塔記》:“因可以矯激流俗,端嚴梵倫?!?/span>